历任领导

您的位置: 首页  |  基地概貌  |  历任领导  |  正文

罗福惠

发布时间:2020-07-23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3月生,籍贯湖北武汉1967年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一直在华中师大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兼任荆楚文化研究会、湖北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兴趣主要为辛亥革命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湖北地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曾到港澳台和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著作

1《章太炎思想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合著。

2《国情、民性与近代化——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综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合著。

4《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合著。

5《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合著。

6《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 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7《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湖北通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

9《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

10《辛亥革命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长江流域的近代社会思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湖北文化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

13《长江流域学术文化的近代演进》,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合著。

14《黄祸论——东西方的对立与对话》,台北立绪文化公司2007年版。

15《时空·人物·思想文化》(个人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16《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主编。

 

编纂·译著

1《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合编。

2《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要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合编。

3《辛亥革命辞典》,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合编。

4《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合编。

5《杨东莼学术论著选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合编。

6《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年版,合编。

7《辛亥革命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合编。

8《战中战后——战争体验与日本的中国研究》,日本田中正俊原著,30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译著。

 

论文

1《章太炎道德论初探》《江汉论坛》1982年第5期。

2《章太炎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3《历史研究辩证法三题》,《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合撰。

4爱国主义的历史脚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5《试析国粹派经学的两重性》,《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6《光复会的特点及其悲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7《反思的历史和对历史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8《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发展与贫困》,《浙江学刊》1986年第12期合刊。

9《辛亥时期章太炎社会历史观述论》,《辛亥革命史丛刊》(6),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章太炎经学述略》,《中国近代文化问题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近代湖湘文化鸟瞰》,《纪念岳麓书院1010 周年论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概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派的演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13《对文化断裂说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1987年第9期。

14《论<剑桥中国晚清史>的文化观》, 《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合撰。

15《郭沫若在史学研究中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16《国粹派及其经学》,《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论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 居正生平及其思想述论》,刘望龄等编:《 辛亥两湖史事新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新视角下的得与失——<剑桥中国晚清史>辛亥革命部分》, 《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合撰。

19《从五四谈到民主型政治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20《新文化运动:民主型政治文化的发展与转变》,《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合撰。

21《为政僧作一解》,《太虚诞辰l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89年版。

22《滞而不停,裂而未断——中国固有文化之我见》,香港《法言》杂志1990年第8期。

23《近代史研究与现代化理论关系探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4 近代广东社会文化的历史成因 》,《 广东社会科学 1991年第5期,合撰。

25《辛亥革命与重建统一》,《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10期。

26辛亥革命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学习与实践 1991年第10期。

27.《对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的两点看法》,《光明日报》1991116日,合撰。

28《略论辛亥前后中国社会的分散与整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专辑。

29 最近十年辛亥革命研究的新进展》,《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 》代前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0《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分合观念》,《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民族文化古今二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32《湖北文化发展起落的历史考察》,《江汉论坛》1994年第10期。

33《日中两国的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的成败》,《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

34《寻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章开沅教授与现代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35《引进·借鉴·变化——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近现代史学鸟瞰》,台北《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5年第11期,合撰。

36《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性格特征及其近现代转变》,《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37《孙中山时代华侨的祖国认同》,《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38《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简论》,《近代中国》1997年刊。

39《略论武汉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江汉论坛》1998年第11期。

40《解读谭嗣同》,《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1《边际人的报国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42《近代两湖文化的初步比较》,《湖湘论坛》1999年第6期。

43《再现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

44《谭嗣同、梁启超与近代青年精英文化》,《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苏俄()对孙中山的援助为何既迟又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6《荆楚文化中心的移动及楚风对今世湖北文人性格的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专辑。

47《孙中山先生怎样对待黄祸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8《停滞社会的重重危机——从林则徐奏稿发现前近代的湖北》,《江汉论坛》2001年第2 期。

49《国内外中国现代化研究之比较》,《光明日报》2001410日。

50《当事人笔下的首义史著》,《辛亥武昌首义研究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51《辛亥前后中国社会的分散与整合》,《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清末民初中国人对黄祸论的反应》,《近代史学刊》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孙中山对黄祸论的回应》,《光明日报》2002528日。

54《非本土与本土的中国现代化研究》,《人文论丛》200210月。

55《两舍则两从,两守则两病——耿定向、李贽论道相左新解》,《江汉论坛》2002年第10期。

56《论孙中山的团体救国以党治国思想》,台北《国父纪念馆馆刊》20032月。

57《张之洞对商人群体的扶持与维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8《对民本思想研究的几点联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3期。

59《日文档案中的清末革命者和流亡者》,《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合撰。

60《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与近代文化社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1《荆楚文化精神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继承与提升》,《光明日报》200461日。

62《孙中山、梁启超旅台的补充研究》,《福建论坛》2004年第6期,合撰。

63《江汉文化精英的草根特色》,《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64《陶成章、章太炎革命思想合论》,《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合撰。

65《辜鸿铭对黄祸论的反应》,《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

66《关于严复译<社会通诠><民报>的批评》,《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合撰。

67《同光两朝的两园”“三海工程》,《光明日报》2006110日,合撰。

68《也评胡林翼抚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9《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范式》,《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3期。

70《学术与抗战——<独立评论>对于抵抗日本侵略的理论主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合撰。

71《江南经学家的学派家法与地缘》,《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2《人文与科学并重:<国风>抵抗日本侵略的理性主张》,《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合撰。

73《战乱、定都、城市化与河南人口迁移》,《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

74《济南惨案与国民政府的宣传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合撰。

75《权力中心的移动与中原兴衰——对古代洛阳与开封的大文化思考》,《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6《值得重视的<楚纪>及其撰者——兼考<同胡参六祭熊芝冈年兄文>非廖道南所作》,《江汉论坛》2007年第10期。

77《紧扣人类社会问题的跨文化对话——以池田大作与汤因比、季羡林的对话为中心》,《中外学者论池田大作: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8《对胡适与室伏高信对话的回顾与分析》,《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79“黄祸论”与日中两国的民族主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80戊戌变法新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

81《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与启示》,《江汉论坛》2008年第7期。

82《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3《位卑未敢忘忧国——读陈兰彬致朱学勤手札九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4、《古代河南四次政治性外迁移民及其影响》,《中州学刊》2009年第5

85《战前战后:<陈诚先生书信集>中的武汉抗战》,《近代史学刊》第6辑,200912月。

861933年塘沽交涉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合撰

87《古史辨运动与日本疑古史的关联》,《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3期,合撰

88<支那通史>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兰州学刊》2010年第8期,合撰

89《武汉工商界与辛亥革命》,《湖北文史》2010年第2期。

90《当事人笔下的历史书写——对湖北辛亥志士有关首义史著的梳理与评论》,《江汉论坛》2010年第9期。

91《谣言对清王朝统治的挑战》,《近代史学刊》第7辑,201012月,合撰

92《研究“辛亥革命记忆”的意义与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9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演进》,《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94《晚清“黄白”种族异视下被贬损、利用甚或改造的身体》,《世界民族》2011年第1期,合撰

95《为辛亥革命正名》,《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5期。

96《日本怎样看待和介入“对岸之火”》,《江海学刊》20116期。

97《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论》,《澳门研究》2011年第3期,合撰

98《回归宏观政治史讨论:百年纪念中围绕辛亥革命展开的几个焦点问题》,《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99《略论鲁迅“日本视域”的转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合撰

100《从心理契约看辛亥前后革命派的宣传效果》,《澳门理工学报》2013年第1期,合撰

101《实至而名自归——对宋庆龄“国母”称呼来由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2014年第3期。

102《相反相成:陈寅恪对立统一的历史文化观发微》,《郑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03.《记忆史拓展孙中山研究空间》,《澳门理工学报》2016年第2期。

104.《一个“海归”保守主义者的文化观——辜鸿铭对晚清中西冲突和政局变化的看法》,《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2期。

105 《中国需要怎样的抗战认知和历史记忆》,《人文论谭》第7辑,2016年。

1061912年孙中山访问武汉全息追踪》,《湖北文史》第101辑,201612月。

107《干戈玉帛:辛亥革命时期战争分裂与和平统一的历史选择》,《安徽史学》2017年第1期。

 

上一篇: 刘望龄

下一篇: 严昌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