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坛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论坛  |  正文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第十期研究生论坛实录

发布时间:2008-11-28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11月16日晚七点,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第十期研究生论坛在近代史所三楼教室如期举行。08级博士生赵国壮主持了本期论坛。本所近五十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论坛。
首先由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郑成林教授致开幕词。郑老师首先表示对研究生论坛经过一年的准备后再次举行表示祝贺,对在座的各位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并希望更多的研究生参与进来。同时,他也表示近代史所会通过一定的资助促进研究生论坛的进一步发展。
接着,由四位博士研究生路中康、吴志国、李里、潘大礼依次报告自己的论文,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阐述。(四位报告人的论文全文放在本所网站“研究生论坛文章”一栏中中,详细情况请参阅,在此不一一细述)
接下来由四位评论人对四篇论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08级博士刘继华对路中康的《清代云南士绅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一文进行点评。他认为路文具有四个优点: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充分考虑社会“变态”因素,得出云南士绅的确切数字;把整个士绅的情况分为两个阶段,并总结其三个特征、量化分析也是其一大优点,地域分布特点分析透彻。但是他也认为文章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学术前史的回顾缺失,并未点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二、文中表1缺少5个地级单位,可能是印刷的疏漏;三、第三页表2统计的人数与常理不符。四、对张仲礼《中国绅士》一书的依赖性太强,引用过多;五、文章的结构方面,第二节的第一部分篇幅太长,与主旨结合不紧密,与主体相脱离。第二部分空间分布所用篇幅太长,而时间分布较少。最后,刘继华博士针对论文提出两个问题:路文提到“清代云南社会具有典型的边疆性、民族性、移民性特征”,“清代云南士绅在推动云南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边疆地区基层社会中处于独特地位”,而刘博士对西北社会关注较多,西北社会同样具有上述特征。他希望路中康能够详细解释一下云南的情况,以便与西北的情况做一对比。
08级博士吴小珍对吴志国的《挽救身份:五四抵货运动中的简照南恢复国籍案》一文进行点评。她认为吴文具有明显的三个优点:1、选题新颖,有特点,将五四运动、民族企业家、国籍问题和华洋竞争相互结合起来,在多元化的历史场景下进行思考;2、全文框架较为清晰,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一一展开;3、通过论证得出较为独特的观点:国籍是国货的身份,对于民族企业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国籍在国家--民族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认为文章也有一些需要改进你的地方,如文章的第二节“日资嫌疑给南洋烟公司造成的打击”中,经济层面所遭受的打击论述欠缺,她举例说华北地区销售额近乎绝迹,经济收入遭遇毁灭性打击;再如,文章第三、四两节提到为挽救简照南的国籍问题,各华商和社会团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章的支持的因素较多,其他方面反对的声音(英美的举动)和中立的声音(国民政府的高层,尤其是农工商部的举动)这两方面论述较少。
06级博士黎见春对李里的《两湖妇运组织者群体研究,1926-1927年》进行点评。他认为李文所进行的群体研究对自己启发很大,李文具有三个优点:1、论文的选题有意义,学术界对妇女运动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群体研究更为缺乏;2、文章的立意较为独特,对妇运进行群体研究,从社会的层面上进行思考,有助于脱离党史研究的限制;3、作者在史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对两湖地区相关的史料搜集甚为完备。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首先,群体的结构基本上描述出来,但是群体的形象还是较为模糊,整个群体的知识背景、教育程度、政治倾向和籍贯等方面仍有完善的必要。其次,组织者群体不同于动员者群体,群体的组织者不仅仅是女性,还有其他的一些人,一些男性在动员的过程中也发挥积极地作用,因此,使用动员者群体这一标题更为贴切。再次,在妇运组织者的动机方面,不仅仅是文中提到的三个层面,大革命下的背景、组织者的理想和男女平等的观念等方面也可纳入考虑的范畴;在具体行动方面仅限于表层,导致社会的不认同,这也是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最后,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清洗”中,太过敏感,意识形态较为激烈,价值判断太过明确。
07级博士生张弛对潘大礼的《晚清武昌府妇女的守节》一文进行了点评。他首先从标题方面进行了点评,从“晚清”的时段来说,与前一时段的区别与联系有没有变化,是文章存在的基础;从“武昌府”来说,与其他地方相比较有何独特之处。从“妇女”来说,妇女群体的差异性很大,比如身份方面,文章的概念范畴交代不清楚,前后关照不明确,单独列出有迷惑之处;从“守节”来说,不是太明确。再次对内容进行了点评,1、守节的形式还是守节的原因分类不明确,对于“死守”还是“活守”未交代清楚。2、守节原因方面,突出表达了守节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篇幅太少。3、“自愿”守节的原因并未表述清楚,自身原因未挖掘出来,要抛开时空的界定,比如保持家庭地位的因素、情感方面的因素、支配财产方面的因素等。
四位评论人进行完精彩的点评之后,进入自由发言的时间,在座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给予了热情的回应。08级硕士唐静针对李里的文章提问:从社会层面研究妇运组织者群体区别于党史研究,其中性别差异使我们必须注意的,男性组织者群体相对有更多的困难,与男性群体进行比较,女性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何处?对于参与妇运组织的原因,思想价值方面、政治方面、经济资源方面的因素文中解释不多,请解释一下?针对吴志国的文章,她认为文章论述内容与小结衔接缺失,略有不足。08级博士邵彦涛针对潘文认为“武昌府”的地域观念在文中并未体现出来,“守节”无论在在外延还是内涵方面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本文标题为“晚清”,由明至清的情况并未点出。08级博士赵国壮针对路中康的论文认为路文以33年作为一个代际推算绅士的状况,进而推算绅士家庭的状况,但当出现父亲、叔侄同为绅士的情况,路的推算方法就将大打折扣。08级博士刘继华针对李里的文章提出1926-1927年正处于非基督教运动高潮期间,政府在其中的权威性不足。而妇运组织者在举办教育方面尤其是教会学校方面就不得到社会的承认。还有很多位硕博士欲发言,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
接着,近代史研究所彭剑老师进行了发言,由于拿到论文集的时间较晚,不在对论文一一点评。但是彭老师表示他是带着怀旧的心情参与论坛,他回顾了在读研究生期间参与的几次研究生论坛情况,他与同学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他通过论坛使自己得到很大的提升,他住祝愿研究生论坛将自由讨论的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接下来,由本次研究生论坛的主持人郑成林老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和点评。首先,一篇文章要具有规范的论述格式和清晰严密的思维。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回顾,指出文章的核心问题,观察的视角和创新之处。接着郑老师对四篇论文一一进行了点评。路文在标题上较为混乱,大标题无法涵盖小标题的内容,第二节中的上层士绅的人数应该放到第一节中,时间特征谈的较少,而空间特征内容较多,均衡性不足。吴文整个文章结构看似清晰,但每一节篇幅差不多,重点不突出。李文由于采用细述的方式,结构安排存在一些困难,但是第二节的篇幅过重,其重点是组织者的中心的活动,而其结语更多的是组织者的命运,结语与文章结构不相符合。潘文结语与整个行文不符,妇女的再嫁行为论述不够。最后,郑老师希望同学们要积极参与论坛,成熟或不成熟的文章均可拿过来进行讨论。郑老师希望论坛得到更多同学们的支持,以后论坛也将定期举行。他提出将会对论坛的参与者进行鼓励政策的同时,也将扩大论坛的影响范围,将其扩大到武汉其他各兄弟院校,使得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研究生论坛走出桂子山。
最后,四位报告人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了回应。路中康认为绅士的人数是常态下的人数,以33年作为一个周期,33年是一个完整的绅士生涯。对张仲礼一书依赖性较大问题,目前没有更好的方法。与内地绅士的比较问题,他认为没有特点是最大的特点,近代云南一直进行改土归流的运动,绅士在取代土司阶层的过程中起着填补作用。吴志国表示对国籍与民族-国家的理论自己存在着不足,接受同学老师提出的“重点不突出”等意见。李里表示第二部分叙述过多,与男性组织者相比较等问题还需要更多史料的支撑。潘大礼表示“晚清”、“武昌府”等概念确实存在不够明确的地方,但是并没有更好的概念来代替。
(记录:孔令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