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纪要|二十世纪以来罗马教廷的四次重大改革

发布时间:2023-04-05 作者:周颖  来源:  访问次数:

2023年4月3日上午,“桂子山史学讲堂·宗教史专题”系列讲座第三场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莼思堂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二十世纪以来罗马教廷的四次重大改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国鹏主讲,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徐炳三教授主持。武汉轻工大学白虹教授、中南民族大学聂利老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熊威老师,以及本院教师詹娜、谭娟、刘清华以及数十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刘国鹏老师主要从教会法的角度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教宗庇护十世、教宗保禄六世、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和现任教宗方济各共四任教宗任职期间所推行的四次重大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措施背后的精神内涵。

在介绍罗马教廷的四次改革之前,刘国鹏老师首先对“罗马教廷”和“圣座”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做了简要的区分:即罗马教廷是普世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圣座是教宗的职权和以教宗的名义行使职权的代理机构。进而,刘国鹏老师根据1983年《天主教法典》和“梵二”大公会议文献对罗马教廷的基本架构、定位和功能进行了概括说明。

讲座的第二部分,刘国鹏老师讲授了罗马教廷前三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917年教宗庇护十世改革的基本特点在于圣部的裁撤与合并,以及对圣部之间的责权进行清晰理性的定位,刘国鹏老师将此次改革评价为罗马教廷在二十世纪第一次全面而理性原则上的改革重组。由教宗保禄六世于1963年推行的教廷改革以实现罗马教廷的现代化为目标,信理部的设置、《禁书目录》的废除和国务院地位的提升,体现了本次改革简政、分权和国际化的特点,主张与基督宗教以外的信徒、无神者对话,也是此次改革的一大突破。而二十世纪的最后一次改革,即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改革的主要特点在于罗马教廷和地方主教关系的重塑,实现了地方主教的地位和自主性的提升,和罗马教廷权力的压缩。

接下来,刘国鹏老师重点介绍了最近的一次罗马教廷改革,即从2013年就开始推行的教宗方济各改革。刘国鹏老师指出本次改革以革除罗马教廷旧弊的目的,以传播福音为基本宗旨,在教廷结构、人事任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体现了福传性、沟通性、共融前提下的责任共担、辅助性与权力下放等特点。

讲座最后,刘国鹏老师指出做天主教的研究时不能仅仅用进化史学的路径,以二元思维对宗教改革进行简单化的处理,片面的将宗教改革与罗马天主教视为进步与落后的力量,需看到天主教会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传播的贡献,以及其能存在两千多年并始终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合理性所在。

随后,主持人徐炳三老师分享了对本次议题的理解与体会,指出青年学者和学生做研究需向刘国鹏老师见贤思齐,围绕一个领域稳扎稳打基础,做扎实的研究,继而向其他领域扩展,和其他学者交流,不断提升自我。

在提问环节,刘国鹏老师与参会老师关于礼仪改革、礼仪之争、性别问题、罗马教廷金融经济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刘清华老师强调正如制度在政治史研究中的地位,宗教制度在宗教史研究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性角色。刘国鹏老师是国内为数不多长期关注罗马教廷制度史的学者,他向我们分享了一个鲜活动态的宗教制度史,以此补充传统史学对此问题认识的不足,并为青年学子展现了更多专题研究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