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至10日,华中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历史学科系列学术活动“新史料、新方法、新理论: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再出发”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与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办,《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近代史学刊》编辑部共同协办。研讨会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在桂苑宾馆学术交流中心一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魏文享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南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校资深教授马敏以及澳门理工大学《澳门理工学报》执行总编陈志雄分别致辞。彭南生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本次会议推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在未来取得新的发展。马敏追溯了章开沅先生创办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的历史,介绍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学术交流活动及研究成果,并对近年和未来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重点作了总结与展望。陈志雄介绍了《澳门理工学报》及其“中西文化”栏目,并指出本次研讨会将学者、学术机构与期刊融为一体,为相关各方共同推出优秀研究成果提供良机。
与会学者合影留念后,研讨会正式开始。主旨演讲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校资深教授朱英主持。第一场演讲是波士顿学院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学术总监吴小新在线上所作的“从湘西到延安:通过历史档案探索现代中国‘关联的历史’”。演讲指出天主教苦难会在湖南活动期间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密切关联,并强调在“关联的历史”视域下解读档案资料将拓宽东西方历史文化交流研究的视野。第二场演讲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熊月之就清末新学传播大潮中的“哲学译介热”作精彩发言,指出主要哲学流派、重要哲学家、哲学史的叙述框架等都在此时被引介,并对后来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主旨演讲结束后,会议进入分组报告与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分享了包括近代中国基督宗教研究和中西文化互视、交流与融汇等多个主题的最新学术思考。第一场讨论会的两个会场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付海晏、澳门理工大学《澳门理工学报》执行总编陈志雄主持,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章清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陈建明教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徐以骅教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张先清教授,围绕近代日本汉文文献的搜集与利用、西方汉学视阈下的中国道教研究、世界宗教大变局与中国基督宗教研究、清代前期旗人族群与天主教的互动进行报告,并相互评议。
第二场讨论会的两个会场分别由河南大学赵广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徐炳三教授主持。第一分会场聚焦中外交流史中的历史人物及其观念。中山大学历史系吴义雄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卫清教授、澳门理工大学《澳门理工学报》执行总编陈志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涛研究员,先后就麦都思的中西文化观、方耀及族人与传教士交往、陆徵祥的中西文化观、《会议通则》三序等论题进行报告,并互相作出中肯的评论。第二分会场的报告主题集中于中国基督宗教史。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林旭鑫讲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金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段琦研究员、安阳师范学院宗教文化研究所刘志庆教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康志杰教授、凯里学院柯卉副教授,先后围绕两岸关系中的台湾基督教史、清末民初天基两教本色化状况比较、近代天主教教区管理体制与中国社会的适应、近代中国花户天主堂、明清耶稣会士对“poverty”誓愿的诠释与实践等论题进行报告并相互评议。
第三场讨论会的两个会场分别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艾东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家峰教授主持。第一分会场的报告集中于医疗社会史,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刘菲雯讲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崔军锋副教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德华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李明慧讲师,先后围绕《咭唎国新出种痘奇书》的史料与叙事、清末民初国人译编书籍与西药知识的大众化传播、近代有关中医脉诊法出路的论争、《华西教会新闻》的整理研究与利用、1933-1939年英国女传教士Mildred Button在云南的护理助产实践及其启示等论题完成报告并相互评议。在第二分会场,瑞典歌德堡大学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杨富雷(Fredrik Fällman)、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副教授白玛丽(Mary Augusta Brazelton)、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劳曼(Lars Laamann)三位学者在线上分别就“接触区域”的多面中外交流、里昂中法大学的医学教育交流、清末民初西医常用药品与中国鸦片问题在线上进行报告;在线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刘清华副教授、宁波大学历史系张怡雯讲师分别围绕十八世纪赴法的中国耶稣会士与《国富论》、《集说诠真》公案中的中外学术交流往事完成报告,并互相评议。
第四讨论会的两个会场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李明慧讲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徐涛研究员主持。在第一分会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家峰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凡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徐炳三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艾东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周萌讲师,围绕1916-1926年北京华语学校的转型与发展、20年来大陆学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热点、1924-1929年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四川巴安华西小学办学的中国化和世俗化、中国瓷器对普埃布拉锡釉陶器的影响等论题做了报告,并相互评议。在第二分会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古伟瀛在线上就天主教传华日常经文的形成问题进行报告;在线下,法国汉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梅谦立教授(Thierry Meynard)和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应焕强也分别围绕民国时期天主教广州代牧区教会的斗争、近代苏沪土白方言圣经的传播等议题进行报告,并相互作评议。
圆桌讨论会和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主持。在自由发言环节,熊月之、段琦、陈建明、吴义雄、章清、梅谦立、吴小新等多为学者纷纷从破除专门史研究的壁垒、地方文书与西文资料的综合利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全球视野、大数据时代分析史料的新方法等方面发表此次参会的感想,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与展望。最后,马敏教授指出,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再出发”是对原有研究的升级换代,是在开发新史料和解读旧史料与中西文献互证的基础上,关注全球史与区域史的关联性,探索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从而复原历史的原生态,寻找史学研究的真联系、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