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葛兆光教授讲述“化生为熟?从清代苗蛮图说到民族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9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通讯员:黄凡)2019年5月29日15:30—1730,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讲座化生为熟?从清代苗蛮图说到民族史研究于华中师范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主讲,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付海晏担任学术主持。

讲座一开始,葛兆光从近期学术研究的方向和个人经验出发讲述了选题的缘由。最近十几年来,他一直在推广以图像为新史料研究思想文化史的方法。与此同时,他也在从事一题为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长时段研究计划,涉及到中国周边、内部的不同族群。其次是他个人自1960年到1978年17年在苗族地区的生活经验,这些因素使得他关注到了从清代苗蛮图到民族史的研究问题。

葛兆光首先谈到关于苗族的历史记忆,由此引出他对于民族史研究的疑问,即什么是苗族人?苗族的历史到底如何?苗族的风俗、语言、习惯在后来的观察中又为何慢慢消失了?这些问题既是对于苗族历史本身的追问,也是关于苗族史研究的一些追索。这些问题均要放到长时段的历史中来解答。

接着,葛兆光从政治史和制度史角度梳理了从元朝以来的中央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手段和政治制度,包括改土归流、编户齐民等等,以此实现帝国内部的同一化。但在葛兆光看来,苗族在此过程中的变迁不仅仅是政治史或是制度史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史或社会史的问题。因此,他又介绍一系列苗蛮图。这些图主要出现在清中期,是帝国疆域扩大到最大时皇帝命令内府画家所作。在这些图中,苗族“化生为熟”的发展过程鲜活地呈现于纸面。在这层认识之外,葛兆光又强调:“要注意图片背后我者的眼睛。”通过解读这些图的图画、题词,葛兆光认为它们集中反映了绘画者们将自身汉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加诸于苗族,所以才有了“生熟”划分的标准。在葛兆光看来,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汉化”,应当放到历史语境中去理解,他说:“在时人看来汉文化是一种普世文明。

苗蛮图中还反映了民族史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苗蛮图中被清人划分为82个的苗族何以在今天的民族史研究中呈现为“一个苗族”?葛兆光将这一问题追溯到民族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源头,成熟于抗战时期的民族史在中国面临巨大的外族威胁时就形成了一些预设,这些预设到今天仍然限制着民族史去直面史学中一些更为复杂的面向。葛兆光总结了这些问题,并提出要对民族史研究进行再思考的建议。

讲座最后,葛兆光认真解答了现场同学的踊跃提问,在场听众多次报以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