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下午,应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邀请,美国湖林学院历史系陈时伟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510会议室作了一场学术讲座,题为“寻找遗失在海外的乌托邦:康有为、梁启超二十世纪初年访问美国‘天国’之行揭秘”。本次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马敏所长主持。
此次讲座内容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康有为与《大同书》、大主教陶威与“天国”锡安市、1903年8月5日梁启超访问“天国”和1905年5月24日康有为访问“天国”。陈教授从大主教陶威的府邸夏洛伊公馆中收集的史料入手,引出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以寻找理想中的“天国”这一主题,发现从基督教天主教会传教士C.F. Viking夫妇与陶威的来往信件中可以发现锡安与中国的联系。接着,陈教授对陶威与“天国”的建立做了详细介绍。陶威创造了“神性疗法”,并在1895年制定了“新耶路撒冷计划”,建立了“锡安圣城”以实现“人间天国”的美丽愿景。
接着,陈教授深入剖析了梁启超、康有为二人的“天国”之行,认为二者亲眼目睹“大同世界”在美国的失败后,分别调整了自己探索国家社会发展模式的方向和节奏。梁启超逐渐疏远那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大同世界,理论上进一步趋于政治保守,行动上放弃对“共和政体”的狂热追求。康有为虽然意识到大同理想在中国暂不具备践行条件,但却一意孤行,不改初衷,晚年依然在上海积极创建孔教会、并在孔教会成立时一再搬出陶威的言论为自己助言。最后,陈教授指出二十世纪初年康有为、梁启超踏访美国“天国”是二人戊戌变法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悟道之旅。
马敏教授对陈时伟教授精彩的讲演表示充分的肯定,并认为陈教授对戊戌变法后康、梁二人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折的契机讲授得十分清楚,对于我们研究思想史、政治史都有启发,值得我们关注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而且,我们研究历史人物要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做足准备,才能发现新问题。
6月21日上午,陈时伟教授又以“孔飞力其人、其书、其事”为题进行了报告,本次座谈会由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徐炳三教授主持。
首先,陈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孔飞力的求学、生活和任教经历,认为孔飞力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法国年鉴学派、傅斯年和费正清的深刻影响。接下来,教授从孔飞力的三部著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出发剖析其学术研究的路径,认为孔飞力的史学思想经历了从太平天国研究到叫魂案,再到中国近代国家形成、海外移民史这四个阶段,孔飞力的著作体现了他对中国学者学术成就的重视和借鉴,更展示了其宏大的问题意识、社会心理剖析和以叙述故事构建历史的撰史方法。陈教授对孔飞力的中国史观也做了解读,认为孔飞力的中国观,不同于王朝循环论,也不同于“西方冲击—中国回应”论,他强调中国历史和文化自身的延续性、再造性和坚韧性。陈老师高度肯定了孔飞力先生的学术贡献,二十年磨一剑,每部都是扛鼎之作。
主持人徐炳三教授分享了对本次座谈会的理解与体会,并提出如何指导学生选题和读书专与博的问题。陈教授对徐教授的问题做出了解答并且建议同学们阅读要宽泛宏观,关注前沿学术动态、多看一手史料、学会举一反三、做比较研究。
最后,陈教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表示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