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2022年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1讲】 从晚清城市“公”领域的转型看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02-25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主讲人】马敏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吴琦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时 间】2022年2月24日上午10:00-12:00

    【地 点】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五楼会议室

    【腾讯会议室】175722494

    【主 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主讲人介绍

    马敏,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中国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等。曾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博览会史、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史、辛亥革命史。出版和主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演讲内容摘要

    “公”是中国一个传统的重要概念,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其含义则随时代而不断变化。但在这种不断之“变”中,又有其“常”,即沉淀下来、遗传至今的共性特征。晚清中国开始步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近代,无论“公”领域以及附于其上的“公”观念都经历了深刻的时代变迁。传统之“公”与近代之“公”相依相存,同时又互渗演化,形成新型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观念,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因此,循“公”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变化探寻其近代演变轨迹,或可有助于从土生土长的“中国概念”中梳理、把握现代化的“本土”特性,真正形成现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从而避免完全跟在西方理论与话语体系后面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