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9年生,湖北蕲春人。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近期侧重中国近代大学史的研究。
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1、1987-1991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1991-1997年咸宁医学院(今湖北科技学院)社科部工作:3、1997-200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攻读硕士学位,学位论文《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建构》,导师罗福惠教授。4、2001-2004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以国家、政党与社会为视角的考察(1919-1937)》,导师罗福惠教授。5、2005-2008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首都迁移与“最高学府之争”——以北大、中央在为中心的探讨(1919-1937)》,合作导师桑兵教授。6、2000年留所工作至今,先后任讲师(2000年)、副教授(2005年)、教授(2011年)。
主要教学情况:先后承担研究生课程《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等课程。本科生方面,主持国家和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校级核心通识课程《中国近现代大学变迁》;开设历史系专业选修课《中国近代大学史》、《近现代人物研究》等。
主要科研情况: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都迁移与学术文化的分合——以北大、中央大为中心的探讨》(2007);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代大学与社会》(2012),3、主持中央高校科研专项“重大研究领域”项目《中国近代大学通史》(2016-)。4、参与国家清史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重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十余篇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历史学》、《高等教育》、《中国外交》等转载。
著作(含合著):
1、《政局与学府——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1919-193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独著,该书获湖北省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
2、《诚朴雄伟 泱泱大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独著。
3、《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与严昌洪教授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011年。
4、《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合著,撰写10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011年。
5、《长江流域学术文化的近代演进》(合著),武汉出版社2007年。
参编:
1、《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1989-1999年辛亥革命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论文:
1、《苏联与武汉会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9年第8期转载。
2、《试论武汉会战期间的中苏关系――以张鼓峰事件为中心》,《纪念武汉会战暨中山舰遇难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
4、《双重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5、《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理论基石》,王功安、林家有主编:《孙中山与祖国的和平统一——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论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观念的提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7、《1903年留日学生刊物的传播网络》,《中州学刊》2001年第6期。
8、《20世纪初新式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理论建构与认同》,胡春惠、周惠民主编:《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2001年。
9、《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的主权意识与民族国家认同》,《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此文入选“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入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0、《晚清国人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及其困境》,《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11、《清季改籍问题的社会史考察》,《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12、《清季国籍问题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3、《20世纪初“非省界”与“筹边建省”思潮合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14、《罗家伦与抗战前的中央大学》,台北《近代中国》第163期,2005年12月。
15、《罗家伦与中央大学的战前精神动员》,涂文学、邓正兵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1期“论点摘录”。
17、《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东南大学与20世纪早期南北学术的地缘与派分》,《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8、《论东南大学的国立化进程及其困境》,《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9、《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大学区试验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此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被《历史教学》(高教版)论点转摘。
20、《种族与政治:清季中国人对“黄祸论”的人种学回应》,《近代史学刊》2007年第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社会调查真开始于民国吗》(合著),《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2期
22、《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风潮》,《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重点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重点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23、《张其昀与南高学派》,《近代史学刊》2010年第7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4、《倾心半世纪领潮海内外——章开沅先生与辛亥革命史研究》,《华中人文论丛》2010年第2期。
25、《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26、《拒俄运动与漫画——以《俄事警闻》与《警钟日报》为考察点》,《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7、《〈时代公论〉与抗战前南北政治文化》,《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8、《南高学派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孔子观为中心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2期论点摘录。
29、《功利与自由——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论析》,《郭秉文与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30、《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两次迁都之争》,《暨南学报》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31、《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学报》2013年第3期。
32、《二次北伐前后迁都之争与北平文化重建》,《近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
33、《郭秉文与民国教育界》,《教育学报》2014年第5期。
34、《胡适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大的改革》,《澳门理工学报》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35、《九一八前后国民党文化政策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36、《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北大派与南高派》,《近代史学刊》第16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历史与社会》2017年第1期转载。
37、《20世纪20年代北大与东大学术文化论争的实质》,《深圳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3期重点转载。
书评、综述及其他
1、《台北“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2第1期。
2、《台北“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2年第1期。
3、《“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辛亥革命研究动态》2002年第3、4合期。
4、《用“双重外交论”来解开近代中日外交关系之迷——评俞辛焞教授新作〈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5、《辛亥革命史》,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6、《对近二十年民国学术史研究的回顾》(与罗福惠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