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学术交流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本所举办工作坊研讨《街区里的商人社会: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1919-1929)》

发布时间:2021-11-17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如何进一步细化工作坊暨《街区里的商人社会: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1919-1929)》出版座谈会于2021年11月14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者和《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史学月刊》、《江汉论坛》等报刊杂志的编辑记者行了学术交流。



座谈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琦院长主持,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致辞,他对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彭南生教授的新书出版表示祝贺。他认为,该书充分运用了《申报》、《民国日报》等报刊文献,史料丰富,对中国近代商会史研究是一个新突破,在写作特点上,将宏大叙事与精细描述相统一,重视商会的多样化和独特性,注重在实证研究中建构中国自身的学术话语。

彭南生教授介绍了该书的写作过程,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感谢他们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副编审介绍了该书的出版背景,并向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赠送该书。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虞和平研究员认为,该书是对商人团体细化和深化研究的典范,作者以扎实丰富的史料,揭示了上海马路商联会的自发性、区域性和独特性。邱捷教授认为该书融贯了上海城市史和近代商团史,是我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新一大学术成果。该书下沉的研究视角和细化的研究方法避免了盲目使用外国理论与史实不符的情况,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朱荫贵教授认为该书视野宏观,分析细致,体现了扎实的史料功底,为后来学者提供便利。朱教授强调同乡会,尤其是在沪宁波商人的成功与马路商会之间的关系。陈谦平教授认为该书是近代商会研究的下沉,关注了原先研究的空白领域——中小商人问题。王先明教授认为该书不仅提出了新问题,有了新发现、新开拓,创新了理论与方法。宋美云研究员认为该书通过关注下层商人,拓宽了商会史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区域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这反映了彭教授新颖的视角与独特的研究内容。

朱英教授首先从商会史研究如何细化推进的角度,表达了对本书的看法。第一,该书对于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的研究,将商人团体研究的眼光下移,更加侧重于关注小城市和基层社会的中小商人,是商会史研究新视角的体现。第二,作为以街区等为单位的中小商人团体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该书弥补了中小商人史研究的薄弱。第三,该书通过对商人团体的类型、关系、内部分合运行等多个面向的详细考证,揭示了商人团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陈锋教授认为,该书对当下的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将具体考述与宏大叙事相结合,体现了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周积明教授从方法论角度发表了对该书的看法,该书作者具有良好的学术敏感度,发现了前人研究的薄弱与空白点,高度注重原生史料的运用,从史料出发,避免后见之明,宏观与微观综合,将繁杂的档案资料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和地区背景相结合,重视历史研究以人为主体,注重人在历史过程中的活动与变化。张建民教授高度肯定了该书对报刊文献史料运用上所下的功夫。何晓明教授认为,该书对研究对象的评价应严格按照历史本来面貌进行叙述,从史料出发,实事求是,不应过分预设,也不能过多拔高。涂文学教授认为该书有助于城市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商人团体参与市政、商人组织与市民参与度、商人与政府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上,值得读者进一步思考。严昌洪教授认为,该书突破了商会史研究的固定模式,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原生史料,将基层社会中小商人的政治经济诉求与全国历史相结合,深化了城市史的研究。

与会学者还对近代商人团体史、近代城市史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

据悉,彭南生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街区里的商人社会: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1919-1929)》一书是他积十余年之功,继《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等著作后的又一力作。该书以1919-1929年间活跃于上海历史舞台上的马路商界联合会为研究对象,将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工匠般的精致细腻相结合,把商人团体放回到近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大格局中,融进地方历史的大脉络,以多向度的历史视角,探讨了马路商界联合会这一特殊组织的历史命运及与近代社会历史的互动。使商人团体研究“活”了起来,推动商人团体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